药学系注重三个能力建设 毕业生就业率高

2013-07-28  点击:

近年来,药学与医学技术系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该系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规范》入手,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教育、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课堂和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产学交流、教学咨询、教学评估等工作,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培训、研修、企(事)业锻炼、教学比赛、攻读学位、网络学习等形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全面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试讲制度、教师到企事业锻炼制度,提高 “双师”素质,目前专任教师研究生比例已达50%,多名教师获得国家执业药师、职业指导师资格等证书。王仕宝、李敏艳等六位老师参与制作的《药物制剂技术》多媒体课件,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四名教师受聘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科考队员。
  ——加强科研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该系高度重视教研科研工作,目前主持或参与了《陕南苗族聚居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医药企业与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共育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院级科研课题9项。晏继红《按照项目导向模式推进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论文荣获第十四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并注重用教研科研成果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在深入调研、认真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药学与医学技术系各专业“平台加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出版发行并使用了自编教材《药理学实验与学习指导》,主编或副主编《药理学》等教材6本,其中郭晓华主编教材《病理学》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加强实践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形成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德促贷款,在校内进行了7个实验室,1个中药标本馆的规划建设,新增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国家级中药学实验室)等5个顶岗实习校外基地,与宝鸡华西制药有限公司、汉王药业及汉中市各大药店、中心医院药房建立了深层次合作,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优良的实践条件。同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药物制剂技术》院级精品课程网站上线试运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了《药用植物学》室外课堂教学。制定了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实践考核成绩占学科综合总评50%。并在《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课程考核中融入文献检索实训、PPT制作,中药专业采取对300味中药进行分类、整理、判定和辨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确定考核成绩等考试方法改革。顶岗实习中增加了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还通过举办励志教育讲座,建立中药文化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加强励志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药学专业还与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学生学习期间受企业资助。
  经过不懈努力,该系形成了专业优势突出,课程特色鲜明,教师教学风格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学生参加陕西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荣获团体和个人三等奖。2012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100%。(李力 房宇)